事工相对论|虽不得时,却像得势

Hi,我是Tim。

最近最值得关注的新闻,恐怕并不是让所有APP和网页都变灰的那个人的离去。我已经记不清上次引起如此大规模、长时间的UI临时调整的事件是什么了。不过我对这种哀悼方式并不十分认同。尽管斯人已去,但几乎就在这个几近百岁之人寿终正寝的同时,发生了一桩牵动全国老百姓的事故,死于非命的官宣人数为10。我并不想在这里过分纠结对真实数据的一些质疑,仅仅是从我的传播学专业知识来看,也很难不让人怀疑:这次放出长者离世的消息,以及带来的让全网UI变成灰色将近一周,莫非是对牙签先生入狱的新闻没能成功转移舆论注意力的一次补救?从这个角度去想,那么这次漫长的灰色国丧,以及从官方到民间的大规模追忆得到默许,似乎就解释得通了。民众的情绪已经积压得过于沉重,需要出口。牙签也好,长者也好,只要能提供情绪出口、或多或少转移注意力,那么即使事件发生得并不得时,也可以通过听话的媒体来让事件得时。毕竟,这是得势者的权力。

又看了眼每天亏一点的理财界面,心中一种冲动油然而生:如果有幸见到贾樟柯,我想请他再拍一部《一直赔到支付宝变蓝》。


另一件事情,同样让我感到不太得时。在Christianity Today刊载的一篇报道里,提到在魔都的敏感中路,有姊妹大声朗读圣经,向路人传福音。类似的情况,在其他城市中也有一些。

这次活动得以迅速发展到全国范围,并且诉求和行动模式仍然能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依靠的无非是简单清晰的符号——敏感中路也好,white paper也好,引起大众共鸣的口号也好,都是优质的符号。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意味着,当这些符号所承载的意义混入了别的内容时,诉求的力度和纯度就会遭到减损。所以,如果那天我没有被封控在家而有幸亲临魔都的敏感中路、或是武汉的一元路(这个可行性更高),当我看到一位姊妹或弟兄在以一种尝试获得听众、产生互动的方式传福音时,即使我和对方有着相同的信仰,我也难以认同对方的表达方式,进而考虑劝阻对方继续这样下去。

我并不反对在其他的场景中进行街头布道的尝试。在这个时代,要进行街头布道并不容易,而在那一天的敏感中路这个时空处境下就更难了。但是,在人们沉浸在通过集会表达诉求的节骨眼上,借用敏感中路这个已然符号化的地点作为自己的布道讲台,恐怕会让听众徒增对基督徒的反感罢了。或许的确有人愿意驻足听道,甚至前来寻求真理,但从传播效果而言,得不偿失的结果是可以预见到的。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需要福音,但这并不意味着在任何场合下,公开布道都是让内邦人和外邦人开展沟通的最优解。此时此刻,他们需要的是有更多人支持他们、与他们站在一起,而不欢迎意料之外的声音稀释了他们的集体诉求。

在这个意义上,我很感恩的是,在我因为封控无法出门的时候,我教会的几位同工和弟兄姊妹结伴前往一元路参加了集体的悼念活动,在现场祷告并合唱了《奇异恩典》。这样,既参与了集体的悼念、表达了和其他参与者相同的诉求、和那些勇士们寻求了相互认同,又体现了基督徒身份下独特的悼念方式。


或许有人会主张:Paul老师在提后第4章里,明明嘱咐Tim“务要传道,无论得时不得时”,那么在敏感中路布道不正是践行了圣经的教导么?Tim难道连属灵的爹的话都不听了?那么我请持有这种观点的朋友,查看一下和合修订本、新译本或ESV。你可以在这些译本中发现,“务要传道”的后面使用的是分号,而“无论得时不得时”指向的是后面的“要常作准备(新译本)”。换言之,后半句用大白话(不是大白的话)讲,就是“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至于具体的准备方式,当然不限于公开布道,也包括对谈、辩论、文艺创作、甚至无言的行动等等。这似乎也能反过来说明,在敏感中路公开布道,不仅是在以法利赛人式的字义解经法理解“务要传道”,更是在“无论时机是否适合,都要常作准备(新译本)”上有所亏欠,就如同我的支付宝理财一般。

而从心理的层面来看,借台布道和借题发挥没有什么本质不同,都是缺乏同理心的傲慢之体现,只是前者的自我中心是来自福音罢了。十字架的福音却不是来让信徒得势的,倒应该让基督徒更加谦卑。而基督的虚己,不仅通过道成肉身来体现,也通过他与喜乐的人同喜乐、与哀哭的人同哀哭来体现。那么,无论是作为地上的公民,还是作为天上的子民,与其在集会的诉求声中试图不合时宜地塞进福音,倒不如与悲愤的人同悲愤吧!


(如果您愿意支持我们的事工,请从下方二维码渠道赞赏。谢谢~)

2则评论

  1. 匿名说道:

    邮件订阅

    1. Timothy Han说道:

      请在首页下的邮件订阅栏处输入邮箱地址,点击“订阅”按钮

匿名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