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工相对论|数字原住民、移民与遗民
Hi,我是Tim。
再次介绍一下我们的博客:timandnikki.me
另外我们也开通了telegram channel:https://t.me/timandnikki
科学上网的教程就不要问我了。我本来也是小白一枚。或许我的上网方式也并不怎么科学,所以也惶恐于好心办坏事,成了瞎子领瞎子,最后手牵手掉进坑里。
前两天一觉醒来,发现我的门徒训练课程群的群名,从“门训2021”被改成了“门 训2021”。这让我有些哭笑不得。尽管微信群的任何成员都可以改群名,不过我决定还是尊重管理员的做法。对,我是这个班的老师,但我不是群主,也不是管理员,所以我连群通知都发不了。至于为什么,我也不知道,也懒得去深究。作为老师,最重要的是把课上好,其他的只是锦上添花罢了。
我并不认为这么做有什么实际意义。实在要改成具有迷惑性的名字,倒不如用“门球训练”这种,然后群友头像都改成荷花莲花、朝阳夕阳,每天在群里发中老年表情包互道早安晚安。当然,这样做的作用仅仅是聊胜于无,并不比用YS JH MS CDR JB(指敬拜) LB这些代码高明多少。想靠这种一眼就能识破的代码来规避审查,多少有点侮辱AI智商的味道。要真想骗过系统,不如先找本密码学课本来读一读再说。
曾经风靡一时的enigma,或许承载过一些人的希望,以为它能代替微信。但是现在已经有很多人放弃了它,这个决定我完全赞同。尽管在软件里亮起了提醒更新的小红点,让我这样的强迫症患者感到不适,不过在IOS的中国区商店已经搜不到enigma了;至于美区商店,则显示开发者已将该应用下架。好吧,你的名不要再叫enigma,要叫谜团,因为你在中国区,在美国区,都是个谜团。
自从《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管理办法》颁布以来,我看到好几个主内公众号交代了后事。与上次交代后事不同的是,这次的号主更多选择主动撤离,而不是人在塔在,坚守到最后一刻。尽管这个《管理办法》到明年3月才会正式实施,而且可以预见的是,新规很难全面落地,更大的可能是为选择性执法提供依据;不过,这次似乎谁都不想成为给猴子看的鸡而被杀掉。
也有一些号主决定在功夫网内外两开花,既维持公众号运作,也开通了个人网站。我们自然也是其中之一。我不想诛心,不过无论环境再怎么差,都不放弃用公众号维系关注者黏度,这样的人不会没有,而且多半是出于放不下从这一渠道而来的名利。至于这个公众号,我们随时都可以注销。尽管通过运营公众号认识了一些不曾谋面的朋友,这是很美好的经历,但写作首先是为了自己,对生活和思考作一些整理。即使没有公众号,这些文字还是可以在博客上继续更新。
作为前媒体人,我多少知道,用户一旦养成某种使用习惯,要他们作出改变是有多难。国内社交能不用微信吗?电子支付能离开支付宝吗?滴滴和UBER当年疯狂烧钱发券是为了什么呢?所以想在这片土地上有点影响力,就总要作出一定程度上的俯就。另一方面,这也造就了这样一种奇景,宁可在微信群名和信息内容上想方设法和审查员斗智斗勇,也不愿换用更安全的工具。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在用微信。只要还有一个同工死守在微信上,那么整个同工团队就不能放弃微信。
剑桥词典对digital immigrant的定义是:
a person who started using digital technology, computers, the internet, etc. during their adult life but did not grow up using them
https://dictionary.cambridge.org/us/dictionary/english/digital-immigrant
数字移民:一个人在他的生活中开始使用数字技术、计算机、因特网等,但并未在这方面长进。(渣翻译勿喷)
另一个与之相关的概念是“数字原住民”,指那些成长过程中伴随着数字技术的人,主要是90后以及更年轻的人群。使用数码产品、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社交和工作是他们的生活习惯。不过在我们这个特殊的环境里,“数字移民”概念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更倾向于指在无法肉身移民的情况下,寻求一定程度的数字生活自由。那么,中国特色的“数字原住民”,大概就是指聊天只用微信、支付只用支付宝、短视频看抖音、长视频看B站、冲浪上微博、看新闻只在腾讯环时观察者网(?)……的人吧。显然,他们是我们中的大多数,即使在教会里也是如此。
但总有未雨绸缪的先行者。最近访问的两间教会,都早已实现了全员配备telegram。可想而知,在推动这一工程的时候,遇到的阻力不会小。不过事工团队最终还是完成了任务。这还是让我惊讶了好一阵子。
技术门槛和访问的便利性成反比,这没错,但和安全性总却是成正比的。或许我们需要一个数字逾越节。如果不能做到数字移民,那还是考虑退向数字遗民吧。
(赞赏随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