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说|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想·说|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我昨天的朋友圈 没有其他内容,除了那场🔥

早上微博刷到的时候只觉唏嘘,到了下午的时间,他们忙着用一个娱乐新闻 来混淆视听

结果还是因为盖不住,终于在凌晨紧急开发布会,下场公关。

这场风暴始于一位作者桃花潭李白,我看到标题,就明白会进入404全家桶。

第一时间转发后,看到朋友圈一片红色的海洋。

上一次这么如鲠在喉,为公众事件流泪,还是李医生去世的时候

丰县8孩,我没哭;

唐山打人,我也没哭;

甚至贵州的大巴侧翻,我也仅仅是压抑,还是没有哭。

我的朋友圈里, ​大家好像整齐划一的没有去转汪小菲的床垫、吴亦凡的判决,心情和那场大🔥一样愤怒。

我听到他们在火灾中撕心裂肺喊的不是【救命】,而是【开门】

我看到那群人漠视生命,却格外重视健康

我看到公众号坟场和人类新语系

人民日报关心加拿大人的判决,关心世界杯的爆冷,唯独不去也不敢关注静默了百天的人民,枉死的同胞和近在耳边的哭声 

是不是我们只有在做核酸的时候,才允许张开嘴巴?

根本不用变🐏,我们就是一群🐏,温顺地伏在屠夫的刀下

请不要用“一切都会好的”安慰别人和自己。也不要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因此,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而鸣。

一觉醒来,乌鲁木齐社会面基本清零;而我所在的社区被网格员告知“合理赋黄码”。大雾弥漫的武汉,我们仍等候云上太阳。

​- END –

(如果您愿意支持我们的事工,请从下方二维码渠道赞赏。谢谢~)

想·说 | 被围观的二舅的一生

Hey,我是Nikki!昨天,二舅的视频在B站成功破圈,一举冲上全站第一。截止发稿已经超过2603w的播放量。上一次达到这种热度的时候,还是周杰伦发新歌。

B站视频爆火: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先说下我对这个视频的观感:如坐针毡 如芒在背 如鲠在喉。

Up主衣戈猜想的文笔很好。

严格意义上说 我不想把它定义为一个新媒体文案,它更像是一部微观的文学作品,余华看后应该直呼内行。

配合恰到好处的bgm和朴实的画面,短短12分钟将二舅的一生跃然于屏幕上,让观者迅速共情。

普通人的生活就是这样,普通到不快进一万倍都没法看的!

可是二舅普通吗?

小学初中都是全校第一的二舅

看木匠干活三天就会的二舅

能纯手工打造全套家具并上牌的二舅

除了手机、汽车、电脑三样,啥都会修的二舅

。。。。。。

我的天才二舅如果不是被隔壁村的医生打了四针 成了残疾,他该成为一个很绚烂的人吧。当然,你也可以说,二舅现在的日子难道不绚烂吗?啊!朋友别杠  这福气给你要不要?🙄

up被二舅治愈了🥲

我被二舅致郁了😵

看着弹幕和评论区的那些正能量的文字,我不禁哑然。

二舅比屏幕前的大多数都要才华横溢,但却籍籍无名,在不为人知的小山村里过着助人为乐、岁月静好的小日子,平凡又快乐。

于是,网友们集体高潮,竟然从这样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传记中,强行正能量,鲁大师的棺材板要按不住了。😤

幸福真的是个比较级啊,在二舅这样一个不幸的背景板下,一切不太好的种种,也似乎并没有那么不好了。

毕竟 还有一批本应成为人中龙凤的二舅们比你我都惨。🥹

二舅们能治好年轻人的精神内耗吗?

最反感的毒鸡汤之一是:苦难是化了妆的祝福。

我真的无法讴歌苦难,有人会说:二舅挺乐观的,子非鱼 安知鱼之乐?轮不到旁人来替他苦。

的确,这也是视频的高级之处:没有控诉 拷问、甚至没有哀怨。二舅的一生没有说遗憾,也没有怨悔,还体现了时代和民族的平凡、美好和强悍。反正有苦你就受着,有难你就挨着,这才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与其说是乐观,不如说是苦中作乐的荒诞。语言越调侃,越觉着像一幕笑不出来的黑色幽默,越觉得是在美化苦难。

于我而言 没有治愈 只有悲凉。

笑不出来也要幽默,如果不这样的话 就真的生不如死了。

在我们的世界里,苦难是混沌的、无序的,不知道从哪个环节下药改进。把二舅四针打成残废的赤脚医生可能跟二舅一样惨,由于不是蓄意为之,旁人甚至无从苛责,那只在大洋彼岸引发海啸的蝴蝶在煽动翅膀的之后,也是一脸懵逼。😲

我讨厌这种无序的苦难,更厌恶[丧事喜办]的文化和对它的歌颂,在千千万万个二舅们逆来顺受的故事背后,是【无论怎样 只有好好活着】的信念,在时代洪流的裹挟和结构性的病态之下,普通人连活下去都要用尽全力。

谁说是金子总会发光呢?那个如星子般耀眼的二舅啊,就和他所在的大山一样,沉寂地守着每一个日出日落。个体既卑微又闪光的泥沙俱下,我很难找到什么抚慰人心的力量。

近期,一直在面试,无果。但是昨天去见到的一个老板还挺有意思,他说:他最怕听到的一句话是——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他只觉得荒谬,艺术哪会高于生活,艺术怎么可能比生活本身更深刻?

后记

视频尾声有一句总结陈词:二舅总有办法。但是总有办法的二舅却对残疾证束手无策,迟迟没给办下来。不过好在这次视频意外🔥了,传播破圈之后,up主发微博说:二舅的残疾证终于顺利办妥了。

按闹分配 真的有效,不管你是吵闹,还是热闹,还是瞎闹,把事情闹大了 效率就高了。

– END –

(赞赏随意)

想说 | 那些沦为工具人的孩子

想说 | 那些沦为工具人的孩子

近日,一名”杭漂”女子洛洛在钱塘江畔散心时,遭遇涨潮意外去世,其父母向女儿原所在公司索赔41万元,为儿子买房,被公司拒绝的时间引发热议,“重男轻女”、“扶弟魔”等热词再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洛洛就是现实版樊胜美,结果到死,都要被亲生父母拿来作为敛财的工具。

百善孝为先、二十四孝图。。。。。

很多人生命里会唱的第一支歌可能就是《世上只有妈妈好》。

关于孝顺的训诫比比皆是,我们的文化里从来都不乏教育孩子要对父母铭感五内,感恩戴德,然而看起来似乎收效甚微:

近年来,跳楼的孩子在楼顶排着队。

更有北大学子弑母!

于是这两年,大家开始反思:关于孝顺的重要充斥在我们漫长的九年义务教育中,然而 没有学习怎么做配偶,就结为夫妻;没有教育怎么做父母,就生下了孩子。

出现这样的讨论可以说是社会的进步。

任何关系都是由两方或者多方构成,仅仅对某一个群体耳提面命,醍醐灌顶的说教未免有失偏颇。

主流价值观在讴歌父爱的崇高、母爱的伟大,只是这样的爱又掺杂着多少的杂质 不纯粹?

有多少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建立在孩子出人头地,人中龙凤的基础上的?

一个成绩优秀,品格完美让父母在亲朋好友前倍儿有面子的孩子,试问哪个家长又不爱呢?

既然如此,孩子也可以套用三毛那句送给父母:如果你给我的,和你给别人的是一样的,那我就不要了。

亲情本来是温暖的,但也有一些例外,有些亲情是靠着金钱来维系的,也有的是被强迫报恩的。

来到世间并不是孩子自己的选择,是父母选择的孩子,既然选择了,就应该好好教育,担负起成长的责任,而不是让他们在责备中长大,然后来替自己分担负担。

“你怎么这么蠢,看看别人家XXX多么聪明!”

“考试怎么回事,白给你钱读书了?”

“你再多说一句试试,我说不是就不是,还敢顶嘴?。”

有多少人是听着这样的话长大的?

优秀的父母无需用孝顺来压迫子女,而我们听到“孝”字最多的场景,都在父母想要控制她,介入她生活,想干涉子女人生时才会用到。

孩子不是我们泄气的对象,

社交场上夸夸其谈的隐形名片,

或者是“养儿防老”里的那个工具人!

父母想要通过语言暴力,或是上演含辛茹苦的苦情戏码让孩子顺服,然而获得权柄的唯一的途径只能是——爱。

圣经刻画了一个好父亲的形象,上帝拯救我们的方式是靠着降卑和牺牲的爱,给了人自由意志,又温柔告诉我们要顺服,

即使在人堕落犯罪以后还赐下爱子耶稣基督来完成宏伟的救恩计划。祂称我们为祂的儿女,祂不把我们当做工具人,祂爱我,且为我舍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