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文士|不合时宜

思想文士|不合时宜

Hi,我是还在咳嗽的Tim。

奶奶去世了,我没有出席葬礼。

接到消息的时候,我正在去礼拜的路上。讲完了道,我们一家人匆匆赶到奶奶家。围绕着遗像摆放的,是我们几个孙辈的花圈。我和Nikki对着遗像鞠躬,没有上香。尽管已经完全放开,不再对疫情作管控了,可来吊唁的亲朋好友比想象中要少了许多。

晚上到家,Nikki开始头晕、发烧,几乎一宿没睡。第二天,我吃了她剩下的面条后,也开始头晕。趁着还能行动,我再次去奶奶家,说明我们的病况,取消了第三天出席葬礼的安排。回到家后,我几乎睡了两天,好在发烧并不严重,只是病程比预期得要长得多。听说几位表妹、堂弟家也陆续出现了发烧、没胃口的症状。这次大规模感染,和寒冬时节互叠buff,让圣诞未至的江城,冷清得仿佛正在过年。

我已经见到不少关于在这个时节放开管控的讨论,认为这波操作不合时宜。尽管奶奶的离世大概和新冠没有太多直接的关联,可老年人的抵抗力低、容易在冬天发病甚至过世,也是常识了。不过,既然说“不合时宜”,就暗示了有人应该为当下糟糕的现状,承担他的主观责任。责备老人的离世显然不合适,也没有什么意义,责备政策又容易被404,于是我也只好责备自己,怎么好巧不巧在参加葬礼的前夕病倒了。


很久没有在公众号更新。之前两次尝试发表一些不合时宜的图文,意料之中,都被毙了。不过也有一些在我看来不合时宜的信息,却滋养着他者的心田。比如在人们都在关心乌市火灾的起因和救助情况的时候,有位邻居在我们业主群里转了一位火灾小区里一位退伍军人的一段话。

是的,退伍不褪色,你很感动,我也很感动。但是在灾民没有得到妥善安置、火灾原因也没有调查清楚的时候,传播这种“见证文章”试图转移公众注意力,就十分不合时宜。我希望我痛失这个被感动的机会,那位退伍军人也不用冲进火场。这大概是一个心智不至于太过不正常的人都会有的思考。但我也需要认识到,人类的多样性也意味着,有的人就只能从灾难事件里寻找感动,无法进行任何建设性的思考。但转念一想,我恐怕也不好多责备什么,因为寻找感动这种行为对于有些人而言,似乎与他们的思考无关,仅仅是出于本能,就像寻找腐肉是秃鹫的本能一样。


今年很糟糕,无论是从我家的微观视角而言,还是从国家、民族的宏观层面而言。之前赢麻了的人,现在差不多也只剩下麻了。于是达达转发了一个来自知乎的帖子,建议今年也别搞什么春晚了,因为今年实在找不出什么赞歌能唱得观众心里舒坦,不然搞不好就成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这种不合时宜的帖子当然没几个小时就手慢无了,要不是达达多个心眼给帖子截了图,我都不知道那位老兄说了什么大逆不道的话。Sigh,罢了,反正也很多年不看春晚了,恐怕和ChatGPT聊天都会更加有趣。

在上帝之外,对不合时宜的判断,大概难逃自说自话的主观性之窠臼。不过,既然在上帝眼中,同样存在不合时宜,那么这应该能作为判断究竟是谁在不合时宜的客观标准。既然法利赛派和撒都该派的神学家们的专业知识水准,远远低于他们的气象学知识水准,那么就不必奇怪于上帝搓碟、世人却不蹦迪,上帝怒斥、世人却开趴体了。所以先知们大都是一群不合时宜的人,用不合时宜的言行指责世人的不合时宜。这么说来,在圣诞节的前夕,写下这些和圣诞节无关的文字,是否也是一出带来些许冒犯的不合时宜呢?


(如果您愿意支持我们的事工,请从下方二维码渠道赞赏)

思想文士|韩国梨泰院还能踩出逻辑硬伤来?

思想文士|韩国梨泰院还能踩出逻辑硬伤来?

(封面图:https://imagecloud.thepaper.cn/thepaper/image/222/930/971.jpg)

这里是Tim。今天聊一个沉重的话题。

10月29日晚上,在韩国首尔梨泰院发生了踩踏事故。我所看到的最新数据是155人死亡,其中有4名中国公民,另外有152人受伤。相关新闻和视频,我就不贴地址了,大家可以自行搜索。我想谈的是,身为基督徒,应该如何看待这件发生在万圣节的惨剧。

就我的观察,这件事竟然起到了照妖镜的作用,虽是情理之外,倒也还在意料之中。有人说这些人是“撒但在自己的节日收取的祭品”。有人说“亲们切记万圣节被(应该是“背”,Tim注)后有黑暗权势,你是否知道灵界是真实的。(这里似乎应该用问号,Tim注)远离万圣节!!!![惊恐][惊恐]”。我还在朋友圈看到之前教会的同工发了一篇《为了您和孩子,请远离“万圣节”!》,槽点太多,随手吐一个。文中这样说到:

据记载,传教士们为了压制和消除凯尔特人的鬼节习俗,就将11月1日定为“万圣节”(又称“诸圣节”,All Saints’Day),用以纪念所有死去的圣徒,而把11月2日,定为“诸灵节”(All Souls’Day)。显然,无论当时的传教士出于何种目的和意象在鬼节的日期设置基督教节日,这都是一个错误。非但,将死去的人定为圣,是对神权的僭越之举,而将教会节日移至已被祭鬼行为玷污的日子,也是一种危险的尝试,正如在一杯墨汁中加入一杯牛奶,你得到的将是两杯墨汁。


我是不太清楚这个“显然”的错误具体错在哪儿了。不过更让我感到烧脑的是,文章前面才说万圣节是为了纪念死去的圣徒,后面却说将死去的人定为圣是僭越,我实在不知道这前后之间的关联在哪里。如果“将死去的人定为圣是僭越”是成立的,那么问题就根本不在于万圣节,因为并不是万圣节将死去的人定为圣的,它只是用来纪念被定为圣之人的。更何况,万圣节纪念的是死去的圣徒。他们并不是因为死去了才被定为圣徒,而是本来就是圣徒,后来某天死去了,成了死去的圣徒。那么,“将死去的人定为圣”就根本不成立了。所以恕我实在对这段话里的逻辑硬伤忍俊不禁。

至于“将教会节日移至已被祭鬼行为玷污的日子,也是一种危险的尝试”,恐怕也缺乏足够的论证来支撑,圣经反而提供了不少反驳的案例。比如在创世记第15章里,上帝和亚伯兰立约时的仪式,所借用的就是赫梯条约(Hittite Treaties)中的立约仪式,只是将宗主国和附庸国国君一同走过被劈开的牲畜中间,改成了宗主国的国君(耶和华)独自穿过被劈开的牲畜。之后的西乃山之约,在立约条文上也与赫梯条约有高度相似。上帝对于使用外邦或属世界的习俗、文化来推动他的计划进程,并不需要提前做什么心理建设。进一步的,因着上帝本身的圣洁,这个具有外邦色彩的法律条文被分别为圣,称之为圣约。在新约中,这个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揭示,而相关事例也更加耳熟能详。患大麻风的病人,在礼仪上被视为不洁净,本来应该避开人员聚集、离群索居,以免因为接触他人,害别人也陷入不洁净。但耶稣偏偏用触摸大麻风病人的方式来使他得到洁净(马太福音 8:1-3)。人如果触摸到不洁净,自己就会被传染上不洁净;但上帝触摸到不洁净,就能让被触摸的一方传染上圣洁、得以净化。所以在具有异教的、拜偶像元素的节日,教会仍然可以依靠上帝的大能来进行属灵活动,从而转化不洁净的文化、节期,并不一定就是“一种危险的尝试”。实际上,如果要远离一切这种“危险的尝试”,恐怕“除非离开世界方可(哥林多前书 5:10)”。

另一个值得思考的角度在于,这出意外和万圣节之间的关联具有必然性吗?或者说,这关联性到底有多强呢?意外发生在万圣节的狂欢中,这的确是事实。但是大量人员聚集、进行欢庆或其他活动,并不限于万圣节,其实十分普遍,对于常常参加礼拜聚会的基督徒来说更是稀松平常。而且,意外也并不会专门盯着所谓外邦人的节日来发生。比如在2000年的12月25日,圣诞节,洛阳市的东都商厦就发生了特大火灾事故,造成了309人死亡,7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到275万元。如果在梨泰院踩踏事件中的死者,可以解释成撒但在他的节日收取的祭品,难道洛阳特大火灾就可以解释成耶稣在他的生日接受的生日礼物?不过我恐怕是多虑了,我相信对于深谙辩证法的朋友们来说,回应这一诘问并不困难。因为洛阳特大火灾可以解释成魔鬼在圣诞节对上帝的攻击嘛。总之,好处都是上帝给的,破坏都是仇敌干的,立场要站稳,态度要坚决。无懈可击,耶。


与上文所引用的文章类似的,似乎也不少,观感好似八股文般的陈腔滥调:事故很惨烈,万圣节难辞其咎,它的来历很邪恶,奉劝大家要远离。柏拉图说:智者说话,是因为他们有话要说;愚人说话,则是因为他们想说些话。我希望有些令人迷惑、经不起稍稍推敲的话,永远都不要从你我之口说出来。但愿逝者安息,伤者痊愈,所有在事故中遭受创伤的人都能得到安慰。


(如果您愿意支持我们的事工,请从下方二维码渠道赞赏)

思想文士|一则让我不适的金句

思想文士|一则让我不适的金句

Hi,这里是Tim。

最近在朋友圈看到一张图刷了屏。内容如下:

抛开事实不谈,啊不是,抛开人物和事件背景不谈,这则金句过于上头,给我造成了一些不适感。我试图分析这种不适感的成因,并且把分析过程记录下来。如果说,“这则金句quote给我的观感是傲慢”,这种判断让人觉得未免诛心,那么我邀请你大可把这句话发给你的外邦人朋友,问问他们的感受。不过这并不是我想说的重点。就事论事地说,这句话在内容有两个问题,它们是比态度是否傲慢要关键得多的。


首先,使作者充满同情和悲伤的是,关押和审问他的人,终将面对上帝的关押和审问。这就错失了问题的焦点。没有人知道他人的结局,但这位作者似乎以一种先知性的眼光,非常确定关押和审问他的人的结局如何。退一步讲,即使作者确实有先知性恩赐,预见到了关押和审问他的人的结局,那么其实他也有比这些人的结局,更值得他感到同情和悲伤的理由。耶稣看到许多人在困苦、无助中,就像失去了牧人的羊,就怜悯他们(马太福音 9:36)。他并不是因为这些人将面对被关押和受审问的未来而怜悯他们,却是因为他们在当下所陷入的困境产生了同情。或许在这些人中间,也有将会在彼拉多面前高呼要求钉死耶稣的人,而耶稣知道他们(约翰福音 2:24),但耶稣仍然仅仅因为看到他们的现状就心生怜悯。也就是说,这些人的悲剧不仅仅在于他们未来的结局,更在于他们的当下。圣子正是为了众人免于未来悲惨的结局,才道成肉身进入到众人的当下,见证并且背负他们的“困苦流离”。基于同样的逻辑,耶稣在十字架上仍然求父赦免嘲笑、咒骂他的人,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为他们中间将要灭亡的人感到同情和悲伤这一步。

其次,触发了作者的同情和悲伤的,是那些企图或正在关押和审问“我”的人。这未免有些自我中心了。为得罪“我”的人而同情和悲伤,这自然没有问题。但一个成熟的信徒,会刻意让自己的视野不局限于自我。他们同情和悲伤,不是因为别人企图和正在关押、审问“我”,而是因为他们企图和正在关押、审问无辜的人。思考有关这些人的事情,并不需要“我”的在场,因为将会关押和审问他们的上帝明察秋毫,并不需要“我”的证词,也主要不是根据他们如何对待“我”来进行审判。但作者的这段话,把自己塞进了他们和上帝的关系中间,试图引导读者通过作者来思想他们的结局。进一步的,这也暗示了,如果这些人要悔改、逃离未来的悲惨,那么他们首先需要改变的是对待作者的态度和行为,却不是他们对待上帝的态度和行为。耶稣在十字架上的呼求却是“无我”的。他呼喊的并不是“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对我】所做的,他们不知道”。

当然,你有权利被这则金句感动到、或是转发、抑或认为我是给教外反基势力递刀子而拉黑我。这毕竟只是我个人的一点观感而已。我也很清楚,粉丝是真的会抛开事实不谈的,或者说,如果拒绝立场先行,那就不是真粉丝了。但是如果连这篇文章,都会引来人企图和正在笔伐我,主也使我对他们不能不充满同情和悲伤了。


(如果您愿意支持我们的事工,请从下方二维码渠道赞赏)

思想文士|垃圾信息

思想文士|垃圾信息

Hi, I’m Tim.

帮一位网友联系聚会的地方,向接收的负责人发短信提供网友的联系方式好让他们对接。再一看,由于还没有保存我的资料到通讯录,iMessage把我的短信投进了对方的垃圾箱。我担心对方看不到消息,只好切换了一下iMessage的设置重新发了消息,并且发现居然不能关掉iMessage用SIM卡发送短信,是因为对方也是iPhone吗?我不太清楚。

心血来潮又查看了一下自己的短信垃圾箱,发现了来自银行们、仟吉西饼和其他商家的生日祝福,以及其他乱七八糟的广告。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注意力是最有价值的资源,于是垃圾信息的生产和传播也早就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屏蔽机制倒是可以减少垃圾信息的困扰,但也可能把用户本来不想屏蔽的消息拦截住,就比如上面提到的、寻找聚会地点的联络信息。


另一些本来应该却没有被屏蔽的垃圾消息,对于我而言,来自朋友圈。我的通讯录里已经有2千多人了,其中很多我也不认识,也不记得当初是由于什么机缘巧合加上的。而且我既没有做分组,也不喜欢屏蔽别人的朋友圈。被我屏蔽朋友圈的,大部分是一天发N条微商信息的朋友——推销的不限于商品,也包括观念。至于广告商非要向我投放阿斯顿马丁,那我也爱莫能助了。

但是当我在朋友圈看到一条来自某位牧师的评论,我也只好边嗤笑边叹气。这个周日很热闹,在不同城市都发生了对聚会的冲击。而那位牧师针对这些事件的评论是:

……在主日礼拜的日子,无论发生什么新奇的事情,都不应该吸引我们的注意力。

我是不知道聚会被冲击怎么就成了“新奇的事情”了,不过对于这位牧师而言,我并不为他的冷漠感到意外。还是尽量论事不论人吧。对上帝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似乎总在被一些诺斯替主义的幽灵人为地对立起来。让我好奇的是,当上帝的话语被传讲,姑且不说引起听众对外邦人的怜悯,如果连听众对内邦人的怜悯都不能引起,那也就别怪外邦人对这帮人敬而远之了。


另一条让我哭笑不得的朋友圈消息,是一篇叫作《生儿育女的七个理由,你稀罕哪个?》的文章。文章列举的7个生儿育女的理由,6个是传统文化糟粕,第7个终于诉诸圣经了,可惜解经和应用又错了。

来看看前6个理由。1、光宗耀祖;2、传宗接代;3、养儿防老;4、婚姻纽带;5、本能冲动;6、意外产物。好吧,这位仁兄要么是穿越过来的,要么是来自大清的活化石。这几条理由我看来看去,没有一条是出于对配偶和儿女的爱,全是对自我的成全和满足。

第7个理由是“信仰目的”。文章说“在基督信仰中,生养儿女,跟上述目的毫无关联”。所以,作者为什么要列举上面的理由却毫无批判?然后文章引用了创世记1章28节、利未记26章9节等旧约经文,来证明圣经要求基督徒生养众多。而我感到奇怪的是,为什么不引用新约经文呢?是因为在新约中找不到经文论据了吗?如果确实是这个原因,那就对了。找不到是对的,找到了就有问题了。因为生养众多是一个针对旧约的时代性命令,不能直接应用在新约时期。

上帝的国度计划,在旧约时期,主要是通过生育来推动的。如果亚当和夏娃不生育,自然就不会有遍满全地的人类来代表上帝施行统治。而如果旧约的以色列百姓人口持续逆增长,他们就无法承担国度计划的阶段性任务。但是在新约的时代,国度计划的推动不再与以色列这个民族的昌盛捆绑在一起,也主要不是通过生育、而是见证福音,来扩张上帝国度的境界。所以在新约经文里看不到出现在旧约中的“生养众多”命令的延续,不是因为这条命令废止了——基督徒仍然有生养众多的自由,也有独身和丁克的自由——而是计划的重心转移了。当今的问题不是人类没有“遍满地面”,而是已经遍满地面的人类不肯代表上帝“治理这地”。

唉,7个理由,一篇垃圾文章。


即使竭力提高屏蔽等级,垃圾信息仍然无孔不入。或许这是这个时代的特色性试探吧。有的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然而在信息领域,垃圾信息大概就只是垃圾信息。我只是希望,在言论权利得到保障的基础上,内容生产者在按下“发送”按钮之前,能多想一想:我在生产垃圾吗?

——END——

(接受赞赏,感谢支持)

思想文士|一次对谈:关于唐山、性别议题与圣经

一首描述女性处境的歌曲,挺虐的(访问油管请自备梯子或修炼轻功)

Nikki:我想把今年称之为女性主义崛起的元年。2022年才过半,女性安全问题就屡屡冲上热搜。从年头的丰县铁链女小花梅,到唐山涉黑男性群殴女孩,接着是上海一高校女生在图书馆被投放异物。可真是应了那句:人少的地方被尾随,人多的地方被暴打,没人的地方生八胎。在唐山事件引爆互联网的时候,新闻的评论区里涌现出了很多观点不同的声音。比如说“正经女孩为何要凌晨2点撸串?”“这是一起涉黑案件,焦点应放在打黑除恶上面!”“老板怎么不出来劝架??”诸如此类。

Tim:是的。现在人们对于热点事件的讨论呈现出角度和看法越来越多元的现象。暂且不论看法是否得当,有更多不同的观点产生碰撞,这本身就是值得肯定的。在这件事爆出来不久,我看到达达的朋友圈讲到,这件事从本质上是一起黑恶势力事件,我对这个看法是很赞同的。但是马上我就看到越来越多人从性别议题来看待这件事,因为让人感到震惊的群殴,起因就是性骚扰不成,导致那几个人恼羞成怒。

Nikki:这当然可以看做是一起社会治安案件,但它也确实是由性骚扰引发的。女性在社交平台为自己发声,为啥被男性指责制造性别对立、格局不够大?这件事情,本来很简单,放在古代就是黑恶势力企图强抢民女的故事,你可以从打黑除恶来看待,我也可以从女性主义来评价,不同的角度自然会有不同的解读,这很正常。但一上来说挑起性别对立、或者是“性骚扰”这个角度格局不够大的男性,我就看不懂了。而且在你的朋友圈里竟然还有一位姊妹留言,认为这件事必须以社会治安事件来解读,如果以性别议题来分析就会错失重点,甚至是一些女权主义者借题发挥、故意带节奏。我想,这多半是对中国女性的安全现状缺乏认识。

中国号称最安全的国家之一,可这份安全,似乎不包括女性。

你可以随便问问你周边的女性。事实就是:我身边所有的女孩子,她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过至少1次的性骚扰(我本人就遇到过不下5次)。我第一次告诉你这些信息的时候,你也很惊讶嘛。但是男性在这方面的困扰会小得多,起码你没有被性骚扰过。其实这就是男性特权,如果一件事对你而言从来不是个问题,那就是你的特权。

Tim:我不认为唐山事件只能理解为一起黑恶势力案件,不能从其他角度进行理解和分析。这件事引起了那么广泛的关注,是因为事件性质的严重程度,有黑道背景的这伙人,在公共场合,对几个没有力量反抗的陌生女性下如此狠手,这是一件极其蛮荒的事情,不禁让人怀疑,这是2022年发生的事吗?这是在新中国吗?但是除了深度以外,可能对于很多女性来说,她们希望另外提供一个广度的视角。就像你说的,女性被陌生人搭讪,被陌生人或熟人性骚扰是很普遍的。其实在你告诉我这件事之前,我对这个是没有概念的。在六神磊磊的文章《金庸告诉我们:坏人,你是感动不了的》下面有一条热评说,“坏人不知道好人有多好,好人不知道坏人有多坏”。我不是自夸是好人啊,我确实是没有想过要侵犯女性,所以我之前可能会比较以己度人,认为很多男性也是这样的。但是从女性的视角来看,因为性骚扰的低成本和普遍性,很多实施者是惯犯,那么比方说5个男人里只有1个喜欢性骚扰女性,那么这些男人每个人只要骚扰到5位女性,那么所有女性就人均被骚扰到1次了。结果就是,我没有骚扰女性,但是女性都在说有被骚扰,我就很纳闷,为什么女性被骚扰这么普遍,为什么我什么都没做、却要为男性的这种糟糕的形象买单。

Nikki:你说【为什么女性被骚扰这么普遍】的时候,我好怕你下一句说【为什么我都没有被骚扰??】O(∩_∩)O哈哈~ 言归正传!这个问题其实在这周早些时候,你不是就见识到了吗?当时我们和朋友在外面聚餐完,晚上一起压马路的时候,见到一位女性在遛一只很小的阿拉斯加,特别可爱。我和那位姊妹就征得同意后蹲在路边撸狗,当时你站在旁边。

Tim:对,当时有两个男性路过,看到了你们,就站在了我旁边,有个人开始跟你们搭讪。你们没听清楚他说了什么,其实我在他旁边,我也没听明白,只是闻到了他身上的酒气。然后我发现那个男人好像在看你的胸,因为你蹲在地上嘛。其实他什么也看不到,因为我肯定会先看到,然后提醒你。但是他这样盯着陌生女性看,这本身就不对,所以我就站在他前面,挡住他的视线。没想到他试着推了我一把,虽然不是很大力气地推,但是确实有肢体接触。我就对那个人说,你干嘛推我?那个人就赶紧赔不是,说冒犯到我了,不好意思。这还是我在场的情况下,仍然有人试图搭讪、偷窥,我这才见识到。

Nikki:可能一开始那个人看到我们两个女性蹲在地上撸狗,你只是站在旁边,就以为你跟我们不是一起的。后来我们要离开的时候,那个人又去找那只阿拉斯加的女主人搭讪。好在那位女性在打电话,没空理会他,而且很敏锐地过马路离开了。我们回头看到这一幕了。要是那个男人有进一步的动作,我想我们也应该帮忙,毕竟撸了别人的狗,而且不能对他人在自己眼前遇到危险坐视不理。虽然这只是一个个案,不过也可以稍微说明搭讪和性骚扰有多普遍了吧。


Tim:关于性别议题,过去其实一直都有人在讨论。文艺作品就是一个很好的窗口。在小花梅事件的讨论中,有人就把导演李杨拍摄于2007年的电影《盲山》拿出来作为对比,或者说以影像资料的方式来让更多人理解妇女拐卖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哪怕《盲山》并不是一部纪录片。甚至有人评论说,真实的妇女拐卖,往往比电影里呈现得更加残忍和赤裸。还有一些作品同样可以从性别议题的视角来进行解读,比如严歌苓的《天浴》。当时这部片子是禁片嘛。我小时候有一天,爸妈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了电影版《天浴》的碟子,就是李小璐演的那部。他们用影碟来看,记得当时还是VCD机。当时我还小,看不懂那个故事,对情节没有什么印象,只记得里面的那种限制级镜头。后来长大了才知道《天浴》讲的是发生在特殊年代的一位女性的悲剧。还有妮可基德曼的代表作品《狗镇》,她在里面出演的角色是黑帮老大的女儿,被困在一个镇子里,渐渐沦为全镇男性的性奴,结果是她回到了黑帮,把全镇人都屠掉了。在看到这个结局的时候,观众其实很难会觉得这样很残忍,反而会觉得,哇,好爽,这是那些坏人应得的下场。但是再一回想,其实是有些后怕的。其一是因为,狗镇上的人一开始并不是全员恶人的,人们的恶是一步一步滋生的,也就是说,如果我自认为是个好人,那也不意味着我在狗镇上,就不会沦为施暴者之一,可能当我回过神来的时候,我自己都会惊讶于从自己内心里翻涌出来的黑暗。其二是因为,《狗镇》能有一个爽剧的结局,是因为妮可基德曼这个角色本身就是黑道上的,她才是唐山事件里的那群二流子,而她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并不是诉诸正义,而是以自己为准绳地制裁所有侵犯她的人。相比之下,《天浴》的bad ending可以说是注定的,因为故事中的人物没有力量去对抗世界的恶意。我想说的是,这种恶意并不仅仅存在于电影里,也存在于现实中,不仅仅存在于那个特殊的年代,而是从古代直到如今,像附骨之疽一样从来都没有离开我们。

Nikki:你提到这个,不禁让我想起开心麻花的一部不怎么开心的爆款剧《驴得水》。女教师张一曼,作为一名受过教育的新时代女性,应该是今天女权主义的鼻祖人物了。她要的是无拘无束的自由,然而当校长一行人用她的身体和尊严换取利益,遭到铜匠的报复时,说喜欢她的、要娶她为妻的裴魁山,看中的也不过是她的身子,被拒后的恼羞成怒终于在此刻到达最高点,试图将这样一个弱女子踩到脚底。

当然,我不认为张一曼是个白莲花,她自然不是一个完美受害者,但是当看到一群男人通过【美人计】的手段,踩着她作为攫取金钱的垫脚石,东窗事发后,来自男性的沉默和鞭挞让同为女性的我感到更深的悲哀——哪怕自由如张一曼,在这个时代文化的背景之下,也不过沦为男性谋利的工具。这样一个作为“利益集团中坚力量”,为团队立下“汗马功劳”的张一曼,也注定迎来“得不到,就毁掉”的命运。值得一提的是剧中周铁男一角,本可以靠着匹夫之勇维护张一曼,被虚晃一枪打趴下直不起腰杆,以至于后来一曼差点遭遇强奸,他都抱头视而不见。

果然,枪杆子里出政权。口头不能解决的事情,拳头可以解决,拳头不能解决的事情,子弹头能解决!

在绝对的力量面前,任何女拳都形同虚设。

据全国妇联统计:我国近90%的家暴受害者为女性,平均每7.4秒就有一位女性遭受家暴,平均在遭受35次家暴后,女性才会报警。

你以为的女性地位提高,从【三从四德】进化成女拳师在网上狺狺狂吠,貌似女性的处境已今时不同往日,其实不然。自【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一出,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逐年攀升。据2019世界银行数据显示:中国女性的勤劳世界范围有目共睹。

世界女性平均劳动参与率为47.312%,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远远高于世界女性平均水平,高达60.57%,甚至超过了法国、意大利等国的男性劳动率。

我们再来看看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联合发布的《2018年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公报》,毫无例外都是女性明显多于男性。

无酬劳动,男性平均用时1小时32分钟,女性平均用时3小时48分钟,家务劳动时间,男性平均用时45分钟,女性平均用时2小时6分钟,陪伴照顾孩子时间,男性平均用时17分钟,女性平均用时53分钟。

劳动参与率女性和男性分庭抗礼,但大部分子女教育和家务责任也在女性身上。如同陈铭所说:“近百年来,女性参与社会劳动、受教育、创造财富已经出现了质的变化,然而与之相对应新的恋爱伦理并没有出现。”女性的处境没有被男性看见,于是呈现出了一组奇妙的对比:一边是网络上气吞山河的田园女拳师, 一边现实中被拳脚相加的贞洁烈女。

我们需要的不仅是男女平等,而是性别平等。

我们对抗的不是男性,而是父权主义、男性特权。

Tim:作为基督徒,我想从另一个与之相关的角度来谈谈圣经里的一些情节,可以说呈现出一种厌女文化。这里的厌女不是说我讨厌这些人,所以要远离她们,而是不把女性看作和自己具有同等地位的人来看待,而这是上帝在创造的时候就制定的规范。性骚扰或者其他基于性别的侵犯行为,它们背后的观念其实就是上面这种,这是厌女文化的一种大概是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因为亚当和人类的犯罪堕落,厌女文化很快就出现在了接下来的圣经记载里面,与之伴随的还有上帝的纠正。比如说,亚伯拉罕把夏甲纳妾,不是因为他们两个人感情水到渠成,仅仅是为了生育。对于亚伯拉罕和撒拉来说,夏甲只是一个生育的工具而已。这种厌女文化在士师记里体现得更加明显。底波拉作为女性士师,一方面她被上帝使用来打败西西拉,另一方面她也被用来指责、甚至是羞辱小信的巴拉。虽然他们得到了胜利,但是荣耀和巴拉无关。而对于西西拉来说,抢到他人头的是另一个女人雅亿,这也是一种羞辱,一个男性将军死在一个女人的手中,显得特别讽刺。再比如基甸的儿子、邪恶的士师亚比米勒,他被一个女人用磨石砸到了脑袋,临死前命令随从杀掉他,为了不让人们说他是被一个女人砸死的。可见在他和当时的许多人看来,一个男人被女人杀掉是很耻辱的事情。以上这些事件的背后,其实都有类似的厌女文化。对巴拉和西西拉的羞辱,和亚比米勒的遗嘱,如果没有厌女文化的土壤,其实就无法成立了。

Nikki:那圣经是在传达厌女文化吗?

Tim:我认为不是的。上帝在圣经里其实是试图纠正厌女文化的错误的。在民数记27章,上帝亲自处理西罗非哈的女儿们的诉求。上帝认为这些女性的诉求是合理的,不仅接受了她们的要求,还把这种情况作为判例来给后世使用,“人若死了没有儿子,就要把他的产业归给他的女儿(民27:8)”。这其实就是上帝在纠正以色列人的厌女文化。可以说,并不是男性才有权利继承土地,而是由男性来代表家庭继承土地。拥有土地的是家庭,而不是男性,男性在继承上起到的只是功能性的作用。如果在这个家庭里没有男性,那么女性也可以承担同样的功能性作用。起码在这件事上,上帝在传达男女平等的观点,批判了厌女文化。这种观念的传达发生在3000多年前,但是直到今天来看,仍然显得非常超前,我认为这是特别值得惊叹的,也是需要今天有更多人来反思的。

Nikki:所以一方面上帝希望祂的百姓对抗厌女文化,一方面祂也使用当时的一些文化、比如士师记里的厌女文化来工作?有点像上帝一面要消灭仇敌魔鬼,一面也利用魔鬼来达成祂的一些目的。

Tim:差不多是这个意思。唐山事件里也可以看到这种厌女文化。对陌生女性的骚扰、以及骚扰不成之后的报复性暴打,其实就是基于那群人在骨子里对女性的藐视。前不久发生在美南浸信会(SBC)里的性侵丑闻,我认为其实有同样的厌女文化背景。当然,他们会说,他们主张的是互补主义、对厌女文化作批判。但是互补主义究竟是厌女文化的敌人还是朋友,我想这是值得反思和研究的。这个话题太大,就不作进一步的展开了。而且谈多了,我怕被揍……

Nikki:总之,我想无论是唐山事件,还是铁链女、美南浸信会,这些事都需要更多人持续关注,而且需要更深入和系统的反思吧。作为基督徒,我们应该在保护女性和弱势群体这方面走得更快、承担更多。

Tim:从信仰共同体的层面来说,教会也应该反映出那位主张男女平等的上帝的形象来,建造一种体现出对女性的尊重和保护的文化来,而不是被厌女文化侵蚀,这其实是世俗化的一种表现。

(赞赏随意)

思想文士|基督教牛肉面教程

思想文士|基督教牛肉面教程

Hi,我是Tim。

文士在圣经里,虽然有以斯拉这般大大被神使用的敬虔榜样,但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耶稣所驳斥的那些吹毛求疵的律法主义者。他们空有学历、却无学问,空有头衔、却德不配位。另外,他们用经过打磨的话术,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包裹起来,需要好好揣摩才能窥见一二。他们的观点是脱离现实的,所以他们的生活也无法符合他们所宣称的。​所以新年伊始,我打算以“思想文士”这个新的文章标签,整理记录下平时的一些奇(hu)思妙(luan)想,也试着解构教会里那些常见或不多见的文士式思想与话术,作一些不负责任的分析。如有得罪,敬请取关。


众所周知,一碗香气氤氲的牛肉面里是幸福的味道,而一碗属灵兮兮的基督教牛肉面里是敬虔的秘诀。

正宗的基督教牛肉面,从食材的选取就透露着归正的气息。牛肉的的产地,无疑是新西兰的牧场最为上乘。那里的每一头牛,都接受过唯唱诗篇的教会牧师的按手祷告,把阿米念主义者的罪归到它们身上。经过这样牧养的牛,连牛肉的纹理,都谱写着救恩次序(ordo salutis)的精妙。

基督教牛肉面所选用的小麦,收割于早已拔出所有稗子的良田。而最优质的面粉,毫无疑问,非来自荷兰莫属。在荷兰改革宗大风车驱动的磨坊中研磨七十个七次,唯有这样的面粉所制成的面条,竟然会散发出幽幽的郁金香(TULIP)的馨香,深受广大的改革宗食客喜爱。

将牛肉和面条融为一体的汤,自然也马虎不得。而决定着汤是否正统的,则是水源。基督教牛肉面所使用的最优质的水,只能来自于约旦河。哪怕你无法与耶稣同受一洗,但喝上一碗曾洗过耶稣的汤水,也多是一件美事啊。是的,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约旦河的搬运工。

用这些食材烹制成的基督教牛肉面,当然只有最正统的基督徒才与之相配。我想把这样一碗面,献给一位已经躺在我黑名单里的朋友。请别误会,我和TA之间并没有什么矛盾,只是在TA的敬虔面前,我实在自惭形秽,只好暂时把TA放进了黑名单,免得自己跌倒了。


尤记得,TA不止一次发给我神学讲座的链接,请我辨析是否足够归正。我用颤抖的手点开链接,看到讲座总共有好几十讲。我想求问神,为什么同样是过的一天24小时,这些人可以在神学的海洋里遨游30个小时,而我却把时间都花在游戏日常任务和圣徒网络客服上。

还有那次,TA发来一个教会史课程,问我是否符合圣经。幸亏隔着屏幕,TA看不到我羞愧的脸。我参与事奉也有好几年了,却从来没有听说过教会史可以、而且需要符合圣经。作师傅的人要受更重的判断,雅各长老的警告不断拷问着我,令我惴惴不安。

Photo by Luis Quintero on Pexels.com

压垮我的最后一根稻草是这件事。TA的孩子要去灯塔国留学了,于是TA让我推荐那里的基督教学校。这让我再次无地自容。我作为圣徒网络客服,竟然连灯塔国的主内学校都不知道。于是我请TA去问问留学机构,没想到TA拒绝了这个提议,理由竟然是没有主内的留学机构。我彻底崩溃了。这是怎样一位敬虔爱主的人呵!我想我已经无法帮助到TA了,只能以一碗基督教牛肉面来表达我的敬佩与羡慕。

亲爱的弟兄姊妹,你想请谁吃这碗面呢?

(赞赏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