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说 | 那些沦为工具人的孩子
近日,一名”杭漂”女子洛洛在钱塘江畔散心时,遭遇涨潮意外去世,其父母向女儿原所在公司索赔41万元,为儿子买房,被公司拒绝的时间引发热议,“重男轻女”、“扶弟魔”等热词再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洛洛就是现实版樊胜美,结果到死,都要被亲生父母拿来作为敛财的工具。

百善孝为先、二十四孝图。。。。。
很多人生命里会唱的第一支歌可能就是《世上只有妈妈好》。
关于孝顺的训诫比比皆是,我们的文化里从来都不乏教育孩子要对父母铭感五内,感恩戴德,然而看起来似乎收效甚微:
近年来,跳楼的孩子在楼顶排着队。

更有北大学子弑母!

于是这两年,大家开始反思:关于孝顺的重要充斥在我们漫长的九年义务教育中,然而 没有学习怎么做配偶,就结为夫妻;没有教育怎么做父母,就生下了孩子。
出现这样的讨论可以说是社会的进步。
任何关系都是由两方或者多方构成,仅仅对某一个群体耳提面命,醍醐灌顶的说教未免有失偏颇。
主流价值观在讴歌父爱的崇高、母爱的伟大,只是这样的爱又掺杂着多少的杂质 不纯粹?
有多少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建立在孩子出人头地,人中龙凤的基础上的?
一个成绩优秀,品格完美让父母在亲朋好友前倍儿有面子的孩子,试问哪个家长又不爱呢?
既然如此,孩子也可以套用三毛那句送给父母:如果你给我的,和你给别人的是一样的,那我就不要了。

亲情本来是温暖的,但也有一些例外,有些亲情是靠着金钱来维系的,也有的是被强迫报恩的。
来到世间并不是孩子自己的选择,是父母选择的孩子,既然选择了,就应该好好教育,担负起成长的责任,而不是让他们在责备中长大,然后来替自己分担负担。
“你怎么这么蠢,看看别人家XXX多么聪明!”
“考试怎么回事,白给你钱读书了?”
“你再多说一句试试,我说不是就不是,还敢顶嘴?。”
有多少人是听着这样的话长大的?

优秀的父母无需用孝顺来压迫子女,而我们听到“孝”字最多的场景,都在父母想要控制她,介入她生活,想干涉子女人生时才会用到。
孩子不是我们泄气的对象,
社交场上夸夸其谈的隐形名片,
或者是“养儿防老”里的那个工具人!
父母想要通过语言暴力,或是上演含辛茹苦的苦情戏码让孩子顺服,然而获得权柄的唯一的途径只能是——爱。

圣经刻画了一个好父亲的形象,上帝拯救我们的方式是靠着降卑和牺牲的爱,给了人自由意志,又温柔告诉我们要顺服,
即使在人堕落犯罪以后还赐下爱子耶稣基督来完成宏伟的救恩计划。祂称我们为祂的儿女,祂不把我们当做工具人,祂爱我,且为我舍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