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工相对论丨讲道的前摇,后摇,霸体
和我一开始对这里的期待一样,我不会直接谈服侍本身,也不希望在这里教导别人什么。这里可能出现任何奇奇怪怪的文字,就是不会出现正襟危坐的讲章,或是正儿八经的课程。
讲道侍奉之于我,似乎是一种矛盾的存在。我乐于看到弟兄姊妹在圣经的传讲中,被神的大能安慰,生活发生改变。但是我也总想逃避这门差事。准备讲道的过程是一种煎熬,少有欢快的时候。在讲道的前一周,我的生活基本上是紊乱状态。读经计划停滞,健身打卡停止,服侍上的各种突发状况接踵而来,屡试不爽,也不知道是魔鬼的攻击还是上帝的操练,抑或兼而有之。讲完道带来的解脱,似乎可以和看到讲道的果效带来的喜乐并驾齐驱了。

但这仅限于线上崇拜。现在礼拜被迫在线上进行,听众如果用微信来反馈讲道,毕竟天然就要克服两面屏幕带来的隔阂。据说在很多教会里,线下礼拜结束后,讲员会在教会门口与参会者握手问候、送别。这项活动,大概是讲员可以最及时和直观地听到对讲道的反馈的时候。
不过,如果教会中午管饭,会友不是必须和讲员打照面,讲员就不容易听到讲道反馈了。我的教会一直有中午管饭的好传统。尽管在大家一同用餐时,信徒大可来告诉讲员Ta对讲道的看法,不过更多的弟兄姊妹,似乎更愿意和一周未见的属灵家人们畅谈一番。毕竟与讲员握手会不同,礼拜后的爱宴上,你可以选择和谁聊天,或是自己埋头吃饭,没有面对讲员的必要。
在很多格斗类游戏里都有“前摇”、“后摇”和“霸体”的概念。在出招时,必须完成才能打出效果的动作就是前摇;在打出效果后,角色会继续完成的招式动作就是后摇。前摇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会给对手反应时间。对手可以在招式前摇时间里选择躲避,或者用出手更快的招式打断我方的招式。而后摇是可以避免的,高手必须会用其他动作取消招式后摇,把时间利用最大化。而霸体则是一种不怕招式在前摇期间被打断的状态。有的招式本身就带有霸体效果,不过更多情况下,霸体是靠其他有限的资源来发动的。

就像前摇一样,讲章的预备也是不可避免的,而且预备工作时常被各种意外状况打断。思路很难连贯起来,效率就只能维持在低水平。如果平时对于例证和应用的默想积累不够,就更难拿出充分的内容来完善讲章了。
讲道完成,就进入了后摇状态。后摇其实是舒适的。一个招式完整的动作必定包括后摇。大概很多教会都将周一作为全职工人的安息日,供服侍者,尤其是讲员来进行后摇。无论是多睡几个小时,或是安静地做做家务,看看闲书刷刷剧,尝试一道新料理,还是外出逛公园、压马路,除了去周一休馆的博物馆扑个空,都是健康又便宜的后摇动作。高手不断取消后摇的确是制胜之道,但是也让游戏角色一直处于招式动作做不完的紧张状态。

那能不能开着霸体来预备讲章呢?预备讲章时的霸体状态,大概就是飞行模式了。但是飞行模式充其量只是一种逃避,仍然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一些重大、紧急的事工可以轻而易举地破解飞行模式的霸体状态。谁跟谁要闹离婚了,谁被拉进异端了,谁家有人回天家了…突发状况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都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与其依赖这种靠不住的霸体,倒不如做好工作,不要让这类比霸体还不讲道理的事件,让自己不得不面对痛苦的打断。
一个成熟的讲员,在讲台上的表现只是冰山一角罢了。他们知道如何在预备讲章时,如何不被干扰地做完前摇动作。他们也知道在什么时候,可以开霸体状态,把不重要的事项推掉。他们还知道如何取消后摇,调整身心状态,从把讲道结束作为安息的开始,变成作为新一轮服侍的开始。
接下来要设计两门新课程,而且deadline都快要怼脸了。必须取消后摇了。